進階搜尋 >
病毒大軍來勢洶洶,抗病毒策略哪裡找?
專題報導
病毒大軍來勢洶洶,抗病毒策略哪裡找?
微生物學
2017-06-06

病毒大軍來勢洶洶,抗病毒策略哪裡找?
人類與病毒的戰爭

2016年韓國票房賣座電影「屍速列車」,內容描述一間進行特殊病毒研發的實驗室,因意外而將病毒擴散出來,病毒不僅可以感染人或動物,而且被感染的生物還進而會被病毒全面控制,成了電影裡頭所稱的「活屍」。在大自然中,病毒始終扮演著寄生的角色,它無法獨立完成個體的複製,必須仰賴宿主的供應,也因此電影裡頭的「活屍」,會被驅使去咬未被感染的人,目的就是要透過傳播,讓病毒可以到下個宿主體內以延續下去。

人類與病毒的戰爭,從歷史以來一直都沒有停過。在2,400多年前在雅典發生的瘟疫,是最早被記載的病毒史,到了14世紀的鼠疫,又被稱為「黑死病」,幾乎流行於整個亞洲、歐洲和非洲北部,以及當時的中國。在歐洲,黑死病猖獗了3個世紀,奪去了2,500萬餘人的生命。一直到現今的茲卡病毒、禽流感、與愛滋病毒等,不斷推陳出新的病毒們,持續威脅著我們的生命安全,世界衛生組織公布,2016年茲卡病毒感染病例,光這一年疑似和確診的就有超過50萬人;H5N1型禽流感,被稱為至今發現的毒性最大的病毒之一。就目前的數據看,人類感染這種病毒導致的死亡率高達50%到60%;愛滋病毒-依據WHO 2015年的統計資料,全球感染人口,合計有36,700,000人,而光在2015年新增HIV感染病例,就有2,100,000人。找到對抗病毒的藥物或方法實在是刻不容緩啊!

 

蛋白質裹著的壞消息

在尋找對抗病毒的藥物或方法的對策前,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個「用蛋白質裹著的壞消息」,這是由獲得1960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英國免疫學家彼得.梅達華(Peter Medawar),對病毒所下的定義。「壞消息」是指病毒的遺傳物質,利用宿主生物的細胞來藏身、繁殖,同時經常(卻非總是)對宿主造成傷害。而蛋白質指的是包裹遺傳物質的外殼,稱為衣殼(capsid)或殼體,而有些病毒的衣殼外還會包覆一層稱為套膜(envelope)的結構,套膜外表面有可能滿布突起的尖刺狀分子,它們的構造就像鑰匙,具有專一性,能與特定的目標細胞膜上的分子結合。病毒體靠著它們,能讓自己附著上目標細胞,就像太空船和另一艘太空船對接,接著尖刺就打開入口,進入到宿主細胞當中。然而,病毒最令人嘖嘖稱奇的,還是它的遺傳物質,相較於人類基因能創造出近兩萬種蛋白質,有些病毒僅能編寫出一種蛋白質;有些最多也只能編寫到兩千五百種左右,但這樣寒酸的蛋白質工廠,卻能讓病毒在進入宿主後,以小博大展現出高度的效能,讓宿主也不得不乖乖聽病毒的命令行事。

1960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英國免疫學家彼得.梅達華(Peter Medawar)

研擬抗病毒對策 需要大平台

因此,病毒學家在研擬抗病毒對策,有了兩個方向,第一、阻止病毒套膜上的分子結構與宿主細胞表面的分子鎖結合,讓病毒無法進入細胞內;第二、了解病毒的蛋白質如何操控宿主的蛋白質,透過了解蛋白質交互作用的機制,以找出抑制病毒增生的方法。第二點的對策最難研究,因為蛋白質的作用網絡非常複雜,但隨著蛋白質體學的演進,已經有了進步,有研究團隊著手利用抗體結合質譜儀(Mass spectrometry)的平台,來分析病毒感染後細胞內的蛋白質狀態。他們讓對蛋白質有特異性的抗體作為釣餌(affinity purification),將不同的病毒-宿主蛋白質複合群體,用不同的抗體先分離出來(Immuno-precipiation;IP),然後再搭配質譜儀分析這些不同蛋白質群體,分別是由哪些蛋白質所組成。這樣的方法,可以快速的先找出可能的蛋白質個體,但是卻無法辨識出哪些蛋白質是直接形成交互作用,別忘了細胞內是一個3D立體,而且隨時可變化的結構。

利用Proximity ligation assay探索病毒與宿主蛋白質作用

病毒-宿主 蛋白質體大數據了,然後呢?

為了揪出病毒作用在宿主蛋白質的標的物,我們需要更直觀的工具。世界知名的普林斯頓大學Dr. Ileana M Cristea,在2016年3月著名的「Expert Review of Proteomics」期刊中,就歸納了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-Proximity ligation assay (PLA)。PLA技術利用”抗體”來作為蛋白質交互作用的辨識工具,保留專一性,但不同的 是,它在抗體的末端各接上一種核酸序列,當兩種蛋白質距離小於40 nm時,結合在蛋白質上面的抗體核酸序列,才能被一個添加的環狀核酸序列完成互補結合,經由外加的DNA聚合酶以及螢光探針,能將環狀結構透過環狀增幅技術(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)產生螢光訊號,使得蛋白質交互作用,能在細胞內透過螢光訊號的位置與強度,直接原位偵測 (In Situ) ;Dr. Cristea也表示PLA技術的優點,因為不需要將目標蛋白重組上螢光蛋白,讓PLA成為一個比FRET實用且方便的研究方法。目前這樣的技術,正逐漸被應用在探索病毒與宿主蛋白質作用的機制。已經有研究團隊利用PLA了解宿主蛋白,如何作用在染色體化的皰疹病毒環狀核酸結構,讓病毒基因的活化受到影響;也有團隊利用PLA,觀察皰疹病毒感染宿主後,哪些宿主蛋白質會被啟動,以引起免疫反應,這兩項研究已刊登在「PLOS Pathogens」期刊。

相關連結:

普林斯頓大學Dr. Ileana M Cristea 原文

Proximity ligation assay 探索病毒與宿主蛋白質作用

了解更多 Proximity ligation assay

 

 

 


好物推薦
延伸閱讀
TOP